返回主站

盐碱地上“新农民”:把热爱播撒在齐鲁大地

2022-09-21 14:40:16来源:齐鲁壹点

   9月,白露前夕,位于山东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黄河滩区的碧桂园智慧农场项目迎来首个收获季节,农场负责人孙筱带着草帽,站在2500亩玉米地旁,“今年5月,我们在这里规划了万亩无人化农场,首批耕种面积达6800多亩。接下来一周内将完成收割,3600亩的水稻预计下月也能开始收获。”孙筱喜出望外。

很难想象,这位85后土生土长的东营姑娘是这个农场的负责人,带领4个人的团队管理着万亩农场。

   清华博士与“现代农业”的亲密接触

   2022年,东营姑娘孙筱,兜兜转转回到家乡,在碧桂园七龙河农场从事现代农业工作。“我不是、我没有、不是的”。对于在家乡工作,这位清华学霸对空谈情怀否认三连。“农场选址这个问题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样,别人都觉得是因为要回家所以才在东营找项目,但对我来说这个逻辑是反的。”孙筱纠正道。

作为我国农业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的铁杆粉丝,孙筱从大学起就一直关注着我国农业发展。读研时期的孙筱曾专门利用暑假去福建农村深入调研,一待便是一个月。“其实也不算是研究生的作业,只是因为我一直很关注农业问题。”孙筱说,“温教授的思想和研究,让我充满敬意。”

   温铁军教授在《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中提出:中国的农业发展只能走自己的路:“坚持生态文明,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受温教授理论的影响,孙筱在接手农场项目之初,就梳理出了自己寻找农场土地的五大标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学霸属性,专门写了一套基于卫星数据的遥感找地程序。“我专门写了一个找地程序,结合地形气候,夜光遥感、与近红外遥感来综合寻找适合我们发展无人农场的土地——通过夜光遥感我们找到人口密度小的城市,近红外不同波段探测地表叶绿素植被长势,需要平原地形才适合大规模作业,气候最好能一年两季,同时要有水源不受用水指标限制,叠加以上5个因素在环渤海地带去搜索。”孙筱道。

孙筱博士为了找到合适的农场土地专门写的遥感选址程序,红色范围为符合几大条件土地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锁定范围,孙筱与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实地走访考察环渤海的8万亩土地,综合土质、用水、规模前景、土地性质等指标,最后锁定东营市七龙河村的这1万亩农田。

“当我真的来东营做实际考察,同等条件土地在潍坊,夜光遥感发现人口密度是这的5倍,地租也比这里贵1倍,反向验证了我的程序是可行的,同时这里边上就是黄河,用水方便”看到优势的同时,严谨如孙筱也十分清楚七龙河的劣势——“这里是盐碱地。”

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当土地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的出苗率将低于50%,而产量将减少90%。数据显示,山东省现有盐碱地889万亩。其中,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现有盐碱地面积341.8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许多盐碱地含盐量超过30‰,高于重度盐碱标准,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

“盐碱地的产生是由于地下水,是海水浸渍导致的,你改变不了。”诚如孙筱所言,他们面对盐碱问题必须清晰且理智,“或许过个50年、100年黄河带着河沙冲积把海岸线推出去能解决了盐碱渗透,但最起码不是现在,过去‘治地’的方式‘疗效’有限,还是要从种业做文章”。

克服重重困难,盐碱地上迎来收获季

   近年来,山东省盐碱地农业发展成果丰硕,省黄三角农高区全力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汇聚56家高校院所、116支科研团队、713名科研人员,国产耐盐碱植物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东营在盐碱地科技创新、种业创新以及产业发展上也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11支育种团队入驻东营开展育种试验,示范推广面积9.2万亩,这也为孙筱解决碧桂园七龙河农场的盐碱地问题提供了政策和技术帮助。孙筱一方面与当地农业局与农科所合作,在首期的6800多亩土地上种上了耐盐碱品种的水稻和玉米。另一方面,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联动,参与耐盐碱大豆等作物的种业繁育。

孙筱正在田间进行大豆种植实验

   除了盐碱性的土壤,气候干旱、红线虫入侵等问题也接踵而来。孙筱和同事就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古人云,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孙筱负责的农场播种的时候赶上了极度的大旱,春季降雨量比往年减少60%。好在农场取水方便,东营团队连续灌溉了数十日,土壤才有所松弛,干旱问题得到缓解。

   今年夏季,全国极端高温天气持续,红线虫的繁殖能力也随着高温天气而增强,导致当地红线虫爆发,红线虫会从水稻蔸基部泥土钻到水稻芦头部位,危害植株的芦头,造成分蘖株黄化而枯萎死亡,钻到根系上,危害根系,导致断根,影响水稻根系功能,造成水稻生长不良,从而导致水稻整体减产。“我们试了多种药物,实验了不同的泡种方式,多打了好几遍药才把红线虫控制住。”这次大旱,让孙筱真正明白,农业靠天吃饭,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东营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农场近期也迎来第一批收成。据孙筱介绍:“最早种植的春玉米已经成熟了,等收割完以后还要种小麦,水稻成熟要等到十月份。从现在开始,基本上就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收成。”人与种子都要成长,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是需要用心的呵护。孙筱感叹,夜晚静下来的时候,时常会想象在这片土地未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场面。

七龙河农场盐碱地上今年5月种下的春玉米,9月迎来了收获

   碧桂园新农人:他们是中国未来的新农民

   作为碧桂园七龙河智慧农场负责人的清华博士孙筱,现在正带领着农业科班出身的四位90后硕士——沈阳农业大学毕业、有着非常丰富的大田种植经验的王有彬以及专攻土壤改良的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杨浩;加上今年新加入的“超级碧业生”:中国农业大学的赵燚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史博,团队5人每天日出而作,5点半左右起床,去地里给外聘农户布置工作、巡田、监测病虫害作物生长情况,日晒雨淋。六月至七月是北方水稻的除草季。过了插秧的农忙时节,团队每天的日程变得十分固定:督导雇工拔草、巡田、记录田间生态。不论晴雨,小伙伴们总是在田里晃悠,一条田埂一上午就要走上十几遍。最近玉米收获,团队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从左至右:杨浩、王有彬、史博

赵燚走在田间收获玉米

   或许,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单调得有些无聊。可他们却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因为“这里的天空很蓝,云朵很轻,晚霞很美,星星数不清。最重要的,还有干净的土地”。收工以后,他们几人有时会泡在村委会旁边的篮球场运动,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后来我们就不和孙博打了,精力太旺盛了,我们体力跟不上。”瘦瘦的王有彬“吐槽道”。但或者也正是这样简单的生活,让他们更能心无旁骛的投身到农场的建设中去。“这里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夏天的晚上我们伴着蛙声入睡,早晨听着鸟叫起床,会让你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写字楼的工作我们也做过呀,也就那么回事,对吧?”谈及这里的环境,孙筱博士显得那么快乐。团队中酷爱创作的赵燚在农闲时有感而抒:


   在七龙河,几位碧桂园新农人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缩影——这里帮工的农民平均年龄65岁,“中国这么多人要吃饭,但会种地的人在慢慢老去,会种地未来会是非常稀缺的职业。”杨浩从地里掰下一根金黄的玉米说:“我们就是中国未来的新农民,用科技的力量从盐碱地里抢粮食,2到3个人能种几万亩甚至十万亩的地。”

在孙筱看来,新农人之所以“新”,是因为胸怀新的农业理念。一方面,他们期望万物和谐共生,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尊重农民,把“种地”看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2018年,碧桂园宣布正式进军农业,以科技赋能农业为企业使命,聚焦海内外规模种植、智能农机、种业等业务板块,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智慧农业运营商。2020年,碧桂园农业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启动智慧农场试验示范项目。2021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向佛山市三水区授予“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牌匾。作为基地标杆项目的碧桂园万亩智慧农业园占地面积约1万亩。2022年上半年,碧桂园农业获湖北潜江、山东东营项目,总面积超过万亩,描绘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随着碧桂园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碧桂园新农人,也加入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建设中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碧桂园新农人们,把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写在了壮阔的黄土大地上。


[责任编辑:宫江涛]

免责声明:华夏商网转载的信息,目的在于传播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与法制与社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内容

华夏商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人员查询| 营业执照| 删稿指南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2022015083号-1

Copyright © {Year} HUAXIASHANGWANG All Rights Reserved.